拍攝空間攝影的照片,應該聽攝影師的?
很多設計師在找攝影師拍攝空間照之前或是現場,應該都在思考,是不是該聽攝影師的作法或說法?!……針對這個問題,我來試著解個惑:
好比設計師和業主之間,是不是也有很多美感的拔河呢? 顏色?!家具?!窗簾?!壁紙?!這種種的種種,表面上是溝通,但一定有相當程度的共識慢慢產生,向哪邊傾斜,很難說,但最後達到一個妥協……
妥協一定好嗎?很難說,畢竟人生總有意外……不過,妥協,勢必是一起營造的結果,也勢必有些單純的”美學”不知不覺流失了!
攝影師有個不成文的思維: 原始拍攝檔不給,完成品再給……為什麼??????因為這關係到太多的變數,舉例說明:曝光的明暗度、色彩飽和度、解析度、是否合成、是否需使用不同的軟體(有時候還需要用不同軟體控制變形)、用甚麼軟體來轉檔……以上簡單舉幾個例子,希望您能明白!!!(上面不會舉特效當例子,因為個人認為攝影師要對光影負責,特效是平面設計師的工作範圍)
如果以上上的思維是成立的,那您應該明白,在現場要求攝影師的事,應該只剩下”構圖”與”佈置”,其他都不應該存在(因為還有一個相機螢幕準不準的問題)。
設計師在現場通常會跟攝影師互動的幾個攝影層面的問題,我歸納如下:
- 你(攝影師)拍攝的角度,有些我想都沒想到耶!(所以攝影師和設計師有可能會看到不同的空間喔!)
- 可不可以再廣(角)一點?(但是太廣角可能會有變形喔!)
- 可不可以再黃一些? (其實螢幕的顏色參考意義不大呢!)
- 可不可以再黃一些?(同上)
- 可不可以試試看只用太陽光來拍攝?(好方法,但會拍得較慢喔!)
所以,與其說拍攝時是不是要聽攝影師的,不如來聊聊,究竟應該避免甚麼狀況發生。我歸納如下:
- 水平、垂直等關係到透視的空間軸線不能歪斜(但也看過刻意拍攝俯角和仰角的例子,不過是少數)
- 整體色調切忌有太多調性
- 拍攝前景若有較大件物體,則小心別把空間照拍成產品照了
- 情境照數量不要太多,畢竟是空間攝影
- 貪多的拍攝,有時難求細節的展現
- 物體擺設盡量避開風水小物(除非特定狀況)
其實,拍照的心應該是要很自由的,因為自由度高,比較有多點空間去思考細節。拍空間照,設計師與攝影師絕對有溝通的必要,但絕不是在每個畫面不斷的溝通,而是培養默契,當默契形成,很多事情溝通在前,執行在後,這樣,再不斷的溝通、調整,我相信是一個對雙方都比較好的思維,提供一點小小意見,還望多指教!!!
留言列表